2020-07-27
對于每一個養狗的人來說最不肯直面的是它們與我們的最后告別。
盡管我們一直試圖延續與它們在一起的每分每秒,甚至創下了有狗存活三十幾年的記錄,但我們都清楚這一天終歸會到來。
狗的生命為何如此短暫,它們為什么不能像人類一樣存活更長的時間?
壽命通常與動物大小有關
很早以前科學家們發現:往往體型較小的生物擁有著更為短暫的壽命,他們認為這是小型生物新陳代謝速度更快,導致它們的壽命也會更短暫。
就好比同樣加滿油的汽車,油耗越高在路上行駛的時間也就越短。
以此得出結論:動物的壽命主要與體型的大小有關,大型動物比小型動物壽命更長。
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逐漸發現這條鐵律并非適用于所有動物。例如有些鸚鵡的心率每分鐘可達600次(人的心率每分鐘70到80次),代謝率極高,但現實中它們卻可以存活超過80年!
并且狗也是不遵守這一規則的動物之一。一只重達70公斤的大丹狗如果幸運的話可以活到7-8年,但是重4公斤的吉娃娃卻可以輕松活過10年。
▲通常小型吉娃娃可以存活10年以上
雖然至今人們仍未搞清楚到底為什么,但是,如果你想養一只陪伴你更久的狗,則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小型犬。
壽命與“生存壓力”有莫大關聯
有研究表明,動物的壽命長短與它們所面臨的“生存壓力”也有著莫大的關聯。
“生存壓力”其實很好理解,同很多為生計掙扎的社畜一樣,自然界中的動物們也時刻面對著來自食物和被天敵捕殺的生存壓力。
比起大象、鯨魚這些體型龐大,幾乎沒有天敵的動物,像老鼠這類處于食物鏈底端的動物壽命會更少。
▲像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,比小動物在野外受到攻擊的可能性要小得多
不止動物人類也是如此,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因為無法抵御自然災害、疾病、野獸侵襲,平均壽命僅有15歲,但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均壽命已超過70歲。
你可能對狗的壽命變化沒有具體的概念,但狗自從被人類馴化,脫離自然競爭后的它們壽命相比從前增長了不止一倍。
狗的壽命可能與基因有關
近期發表在《遺傳學前沿》上的一篇論文中,研究人員對兩只“長壽”狗狗的基因進行了分析。